Study 12 以西結書 18~19 (3.5.5)

Study 12 Ezekiel 18~19 (3.5.5)

研經題目:

十六章和其他章節對國家受報應的教訓,似乎引起人對上帝處理個人的事是否公平表示懷疑(十八2、29)。這是十八章的主題。十九章是一首哀歌。

1. 在十八4說出兩個基本的原則以答覆人們在十八2的怨言。用你自己的話,你會怎樣把這兩點表明出來?你認為在新約中有哪幾節是強調同樣的觀念呢?

2. 十八章其餘的經文答覆了兩個問題:(a) 人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向上帝負責,而且單就是這些行為嗎(參閱5~20節)?(b) 人如果離棄他過去的生活方面,過去的一切會影響上帝對他的審判嗎(參閱21~29節)?這教訓怎樣不單顯示了上帝的公平,也顯示了祂的憐憫?為什麼這教訓立刻引致30~32節要人悔改的呼召?

3. 十九章是對三位猶大王的哀悼。試從:(i) 3~4節與王下廿三31~34,(ii) 5~9節與王下廿四8~15,(iii) 10~14節與王下廿五4~11的比較中,來加以鑒定。什麼是他們大家的共通點?

注:

1. 十八6、11、15。「在山中吃過」:那就是參加敬拜偶像的禮儀。比較六1~4。

2. 十九14。引致毀滅的火是統治者,就是西底家自己點著的。參十七19~21。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8:1-32 道德責任。由於18章不談17章和19章那種國際關係方面的政治,而是論到平民百姓的命運,因此有些人認為本章是對希伯來倫理提出新穎的觀點。有些人認為,以西結的教導是以共同責任(參書7:19-26)和累積罪責(參王下23:26)這兩種觀念為主要背景的,但他們發現,以西結在18章這裏似乎偏離了那種背景,把重點放在個人的道德責任上。這種解讀當然迎合現代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正確地強調個人的道德責任),但沒有抓住本書的主要焦點是在群體。以西結通常用“你們”來稱呼他的聽眾(另外注意25節和29節的“以色列家”)。本章主要關注的不是個人在法律上的罪責,而是上帝按照每一代人所當得的施行公義。

18:1-32 個人的道德責任。耶路撒冷的百姓指責上帝不公。他們認為,他們現在的苦難並非源於他們自己的罪,而是源於他們祖先的罪。在他們的想法裏,從來不認為自己犯了錯。第18章為他們錯誤的解釋框架帶來了必要的糾正。通過先知,他們瞭解到上帝的公義會跨越世代向個人追討。(BTSB)

18:1-32 被擄不是一代人的罪孽造成的。相反,以色列人“自從列祖出埃及直到如今”(王下21:15),好幾代人持續的悖逆,終於使猶大受到審判。在導致耶路撒冷被毀的事件中,上帝審判了這個國家積累的罪孽。被擄者的回應竟然是質疑上帝的公正。這句流行的諺語(第2節;參看耶31:29)實際上是說:“這不是我們的過錯,我們因為沒有做的事而受到懲罰。我們的祖先犯了罪,而我們才是付出代價的人”(參見哀5:7)。以西結的回答是,強調上帝會根據每個人和每一代人的行為作出回應。被擄的人不能逃避他們的罪孽;他們也是在為自己的罪孽受苦(申24:16)。先知把他的論點建立在涉及三個連續世代的案例研究上。他描述了一個義人有一個不義的兒子,但有一個悔改的公義孫子。每一個人都是按照完全相同的道德行為清單來衡量的,每個人都得到了他應得的報應。(RSB)

18:1-18 犯罪的,他必定死。本節暴露出問題所在(第1-3節),然後根據申命記24章16節進行糾正,利用父親、兒子和孫子的三個假設場景來說明上帝對代代相傳的罪咎的看法和對無罪的看法(第4-18節)。(BTSB)

18:1-4 犯罪者死。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參耶31:29。這裏再次用俗語(參12:22)作為神諭的載體。第二人稱複數形式(你們……怎麼……說?)顯示它是對整個被擄群體說話。被擄的場景本身是重要的,見18:30-32注。

18:2 這俗語,始於耶利米時代(耶31:29)的一種流行信仰,在經歷過主前597年被擄的人當中流傳。父親……兒子的牙酸倒了,這個陳述說明了繼承的罪咎和自憐,是一個嘲笑上帝公正的陳述。它呈現了父母給予子女的一種不理想、不可控的狀況,揭示了一種宿命論的生活態度。它可能源於對出埃及記20:5節的誤解,該節經文指出,上帝為父母的罪孽懲罰子女到第三代和第四代。酸倒了(set on edge),雖然這個罕見的希伯來語詞的意思不確定,但這裏可能指的是苦味或酸味。(BTSB)

18:4 犯罪的,他必定死。上帝糾正了這個俗語(見第2節和注釋)。掌握個人的不是命運,而是上帝的手,上帝在群體中察看每個個人。接下來描述了三個人(第5-9節,第10-13節,第14-18節),分別代表三代人,他們打破了三/四代人的模式。(BTSB)

18:5-18 三個案例研究。以西結用三代人為例來闡述他的教導:公義的父親(5-9節)、邪惡的兒子(10-13節)和公義的孫子(14-18節)。每個段落的格式相同:闡述行為和道德品質,列出一些典型的行為來說明,並視情況以宣告存活或死亡的聲明作為結束。這裏與十誡有明顯的相似之處,但並非暗示以西結是在引用十誡。詩15篇和24篇也是這樣列出人的種種行為;也可比較約伯聲稱自己是無辜的(伯31章)。

18:19-29 兩個異議。經文用你們還說(19、25節),帶出聆聽以西結教導的被擄者的兩個異議。該教導的另一個版本出現在33:10-20。

18:19-32 對上帝的公平的反對意見。儘管代表三代人的三個人表明這句俗語(第2節)是錯誤的,但第18章的後半部分預計了以西結的聽眾可能有的幾個問題和反對意見。(BTSB)

18:19-24 兒子為何不擔當父親的罪孽呢?對於這個現已失效的俗語(1-2節),以西結預料他的聽眾會固守和堅持他們傳統的理解。

18:20-24 惟有犯罪的,他必死亡,21-24節以似乎出人意料的方式,為以西結解釋這個教導。第21-22節論到已經悔改並公正地活在上帝面前的惡人,24節則論到相反的情形,中間23節是上帝“喜悅”悔改的重要宣告,同時否認祂會因為惡人死亡喜悅(見33:11注)。

18:25-29 主的道不公平,25節和29節重複第二個異議,似乎是針對緊接前段關於悔改的教導,而不是再次反對本章的主要教導。“公平”(希伯來文詞根takan,25、29節)有“稱量”或“衡量”的意思,即符合標準(參撒上2:3)。此異議出自那些並不持守公平的人,極具諷刺意味。

18:30-32 結論:要悔改!敦促悔改不是針對耶路撒冷而發的,因為前面的章節已宣稱它必毀滅。這裏是在催促被擄的百姓悔改,他們要對自己的道德生活負責。因此,以西結呼籲他們自作一個新心新靈,這裏與11:19和36:26不同,因為那兩處經文陳明新心和新靈是上帝的賞賜。以西結再次聲明上帝不喜悅任何人滅亡(18:32:參23節,參33:11注),這是最後要求他們回頭而存活的基礎。

19:1-14 哀悼以色列王的輓歌。以西結敍述另外兩個有關政治的寓言,與17章的寓言相似,但沒有解釋其象徵意義。在19:1-9,母獅子生了兩隻小獅子,分別代表大衛譜系的兩位君王的遭遇;在10-14節,葡萄樹生發許多枝子,又生出一根特別的“枝幹”,這枝幹似乎代表大衛家的一個人物。本章是一首哀歌(1節),是一種獨特的希伯來詩體。有些人認為,這首哀歌是一首語帶諷刺的偽哀歌,是在挽歌的文學形式中填入貶損的內容。其他人則在詩句中聽到真正的悲傷,而14b節的結語暗示這是更好的解讀。這首詩歌的教訓是:就連大衛家的君王也要為他們的行為承擔從上帝而來的審判。

19:1-9 母獅子和小獅子。這兩個寓言都提到一位母親(2、10節),但無法確定這裏確實是指一位太后(很可能是哈慕他;王下23:31,24:18),還是象徵猶大國(參創49:9,以及耶50:12巴比倫國作為“母”的描述)。19:3-4的描述很符合約哈斯的經歷,他被法老尼哥擄到埃及(王下23:31-35)。要確定19:5-9第二隻小獅子的身份比較困難,西底家是合理的人選之一(見王下25:6),但約雅斤的可能性更大(王下24:12)。然而,約哈斯和約雅斤都僅僅在位三個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約雅斤就得到第二隻“小獅子”的負面評價,這似乎不大可能(但參王下24:8-9)。

19:10-14 葡萄樹和枝幹。有關具體細節,參17章大鷹與葡萄樹的比喻。母獅子和小獅子的故事,重點是個人的遭遇;葡萄樹和枝幹(希伯來原文mattot,是matteh的複數)這一段,則更廣泛地論到整個王朝。19:12b、14特別指出一根堅固的枝幹,希伯來原文matteh,通常譯作“杖”,僅在這裏用來指活枝。這樣選詞無疑是為了使用雙關語。枝幹似乎是指大衛家的最後一位統治者西底家,他試圖玩弄強權政治,結果以災難告終。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