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8 詩篇 88 (3.5.26)

Study 68 Psalm 88 (3.5.26)

研經題目:

這篇詩在某些方面是描述猶太人被擄之時所受的痛苦。基督徒從這一篇詩中可以看到基督受難的一幅圖畫。但這篇詩的詞語是一般的,無論用那一種角度去看都不能盡述其所包含的意義,因此它繼續保持其相互的關聯性。

1. 試把這種受苦者感動傷痛的主要特點作一概述。當上帝似乎完全使自己與人隔絕的時候,這個受苦者就更加熱切地要抓住上帝。你怎麼樣解釋他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呢?比較賽五十10;哈三17、18。

2. 4~6節,10~12節。把詩人對死及其結局的看法,與詩六5;卅9;賽卅八18作一比較。又把這種看法與基督徒的作一對比,並注意光明與盼望從何而來。參閱提後一10;來二14~15;林前十五17~18,51~57。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88 這是一首個人哀歌,詩人被苦難淹沒,甚至連朋友也躲避他,他深感恐懼,懷疑連上帝也掩面不顧他。本詩沒有具體說明苦難是什麼,似乎只是上帝毫無憐憫的忿怒;因此,經受各種艱難的忠信人都可以應用本詩。大多數哀歌通常會在陰霾中透進一縷陽光,以信心之言作為結束;然而88篇卻非常不同,並沒有明確陳述對上帝的確信。然而,第6節14節隱含著確信:詩歌承認,這些苦難是從上帝來的,暗示上帝也能除去這些苦難。另外,本詩持續不斷地向上帝呼求(1節 “晝夜”:9節 “天天”;13節 “早晨”),通過提醒讀者不斷求告上帝(1節 “拯救我的上帝”),即使在上帝似乎沒有回應的時候也要堅持,使他們逐漸產生一種堅韌的信心。約伯的經驗就是這類受苦的好例子。疾病、喪親和遭受迫害都很容易讓人產生這種痛苦。既然本詩被收入正典,它所表達的信心就不能與其他詩篇表達的信心分開。讀者在本詩中看到,儘管在禱告之後仍然未能達到堅固的盼望,但這種信心卻是真實存在的。沒有經歷這些苦難的信徒,也可以使用本詩來為那些受苦的人禱告。

詩篇88 黑暗是我最親密的朋友。這是詩篇中最黑暗的詩篇。哀歌的詩篇通常包含一些意圖在神回應詩人的禱告時讚美祂的聲明(或者他們只是爆發出讚美),而詩篇88篇卻沒有這樣做。它在詩篇中的出現表明,信徒可以感到沮喪,甚至在此時此刻沒有什麼好話可以對上帝訴說。詩人可以勉強擠出一些他對上帝的積極感受的暗示。例如,他肯定了他與上帝的關係,稱他為“拯救我的上帝”(第1節),他向這位上帝祈禱(第2、9、13節);他還認為讚美是正常的生活模式,他想回到這種模式(第10-12節)。但他的感受是壓倒性的消極。因此,這首詩體現了信徒在絕望的深淵中應有的反應,有時人所能做的就是向上帝傾吐心聲,只是等待。詩人以痛苦的呼喊開場(第1-2節),然後敍述了他的煩惱,其中充滿了死亡的意象(第3-5節)。他指出上帝是他問題的根源(第6-9節)。因此,他求助於他唯一可以求助的,就是上帝。他向神提出了一系列六個問題,都是一個主題的變化:死人不會讚美神(第10-12節)。他又絕望地列舉了他的煩惱,向上帝呼喊,更詳細地描述了上帝折磨他的方式(第13-18節),並在一個淒涼、黑暗的音符中結束(第18節)。(BTSB)

88:1-2 上帝啊,我向你呼求。詩歌開篇就宣告寫作目的:願我的禱告達到你面前。因此,本詩是一個祈求,詩人身處的境遇需要他恒切地(晝夜,即毫無懈怠!)、急切地(……呼籲、我的呼求;詩人感到極大的痛苦)禱告。

88:3-9 我心裏滿了患難。這段詩歌用籠統的詞彙來描述苦難,注重感受(我心裏滿了患難)多於外在環境。我的性命臨近陰間,陰間可能指墳墓(見6:5注),但是因為本詩說你的忿怒重壓我身(參88:5,好像那些你不再記念的人),所以更可能是指惡人要去的地方。3-7節的意思是,“我感覺自己快要死了,更加糟糕的是要死在你的忿怒之下,現在和將來都毫無指望了。” 詩歌允許誦唱的人陳明這些絕望的感受,但它沒有聲稱這種感受與現實是一致的。事實上,所有真誠地向上帝誦唱本詩的人,無論感覺多麼痛苦,仍可以肯定他表達的是真正的信心。不過,這些絕望的感受無論是不是真實的情形,帶來的痛苦卻是真實的。另外,你把我所認識的人(他們應該是支持我的)隔在遠處(8節),使這些痛苦更難承受。痛苦不斷積累,詩人感到自己被拘困,他的眼睛因困苦而乾癟。然而,堅韌的信心不會就此放手:耶和華啊,我天天求告你,向你舉手。誦唱的會眾由此明白,即使他們有這樣的感受,仍要不斷地來到上帝面前。

88:10-12 死人豈能讚美你呢?提到在上帝的忿怒之下死亡的人(3-7節)帶出以下問題:你豈要行奇事給死人看嗎?這個提問不是要否定《舊約》對來生的盼望(見149篇和73篇;參結37:12-13注),而是讓那些感受到88:3-9所述痛苦的敬拜者繼續表達他們的恐懼。如果人要在上帝的忿怒下死亡,那麼他在滅亡(《和修》“冥府”;滅亡之地)中就不能指望經歷到上帝的奇事,也不能再讚美祂。毫無疑問,在敬拜的大會中誦唱本詩的人,顯然不希望這樣滅亡(這是信心的一個重要元素),以致與上帝的慈愛信實(11節)隔絕。

88:13-18 我不住禱告,但感受不到回應。因此詩人繼續禱告,這個詩節概括前述主題。詩人繼續急切地禱告(13節),被上帝離棄的感受繼續存在(14、16-17節),對要在上帝的忿怒之下死亡的恐懼也繼續存在(15節)。本詩的結尾(18節)與第8節呼應:我的良朋密友仍舊隔在遠處,並且我所認識的人(如8節,是詩人指望從他們那裏得到幫助和同情的人)進入黑暗裏(而不是所需要的光)。本詩的最後一個詞是 “黑暗”,寓意陰沉;然而,前文注釋已經指出,這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結局是完全幽暗的。忠信人知道,沒有其他出路,只能不停地在禱告中尋求上帝。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