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83 詩篇 106:1~33 (3.7.22)

Study 83 Psalm 106:1~33 (3.7.22)

研經題目:

這一段經文包含呼召人來讚美耶和華,一篇禱辭,然後(7~33節)承認以色列從出埃及至進入迦南犯罪的七個實例。

1. 在這段經文裏面三次提到以色列的失敗有什麼特徵,和其中所招致的一些後果是什麼?比較申八11~20。

2. 上帝拯救了以色列人之後,後來為什麼又把他們撇棄在曠野?注意24、25節提到四件事使祂改變祂的態度。從這件事基督徒應存何等敬畏和嚴肅的心提高警惕呢?比較來三12、17~19,四1。

3. 14、15節的話是指民十一(參4、34節)。以色列的要求是怎樣激發的,並招致什麼嚴重的後果?新約表明我們是捲入與肉欲的一場戰爭中。我們要怎樣與那些肉欲爭戰呢?比較林前十6;彼前二11;加五16。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06 這首歷史詩(見第78篇注和第105篇注)列舉了以色列歷史中的一系列事件,顯明上帝在以色列人悖逆和不忠時,仍然以慈愛來對待他們。這些事件選自以色列人跟隨摩西在曠野中漂流時期(《出埃及記》和《民數記》),以及在約書亞死後,百姓反復悖逆離棄上帝的時期(《士師記》)。所有這些事件都顯明全體百姓的不忠,而上帝一直眷顧這群百姓,並為他們創造了活出敬虔生命的環境。因此,本詩的焦點是全體百姓的不忠信和上帝的赦免。本詩以呼召百姓向上帝獻上感謝和讚美開始(106:1-3),以禱告結束,祈求在過去一直如此忍耐的上帝,再次解救祂的百姓,顯然這次是指要從被擄中得解救(47節)。根據這個結尾,將本詩稱為群體哀歌是最恰當的。本詩是為被擄而寫的,百姓必定 “從外邦中” 被招聚(47節)。最大的可能是指巴比倫被擄,但這個結論的困難是本詩沒有提及大衛王朝,因此需要謹慎處理。無論如何,特別適合誦唱本詩的場景是,上帝的百姓(包括基督徒)因持續不忠而要面對反復出現的各種危難的時候。代上16:35-36的版本在47-48節出現,是當日將約櫃迎入耶路撒冷所唱詩歌的一部分。假設《歷代志》的記載就是當時實際誦唱的詩歌,那麼,可能詩人根據自己的目的而改寫成本詩(見第96篇注,第105篇注)。

106:1-3 讚美上帝大能的作為。本詩開篇與105篇相似,呼籲百姓稱謝並思想上帝的大能作為。第3節描述以色列人對聖約的忠心(遵守公平常行公義;參約壹2:29,3:7;啟22:11),提醒誦唱本詩的會眾,他們必須真誠地抓住上帝的恩典;可是,在本詩記述的大多數事件中,都看不到這種真誠。

106:1 要稱謝耶和華……永遠長存,相同的表述見107:1,118:1、29,136:1;參100:5。

106:4-5 祈求同享上帝百姓的未來。聖經信仰的一個關鍵原則是,上帝百姓的故事也同樣要在其他某個地方發生;在《舊約》中,這故事主要是上帝保守祂的百姓敬虔度日,將外邦人吸引到亮光之中。這個詩節盼望著這一未來(你用恩惠待你的百姓);真正虔誠的人想要有份於上帝國民的樂,並且明白為了這個緣故,除了個人罪得赦免之外,還需要真誠地遵守聖約(3節)。

106:6-46 舉例說明上帝的信實和百姓的不忠。本詩的主體是一張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的清單。這份清單從紅海岸邊發生的事件開始列舉(7-12節);在本詩列出的例子中,這是唯一一次上帝對百姓不忠信的回應取得他們 “信了他的話” 的結果。然後,清單依次列出以下事件:基博羅哈他瓦(13-15節)、大坍和亞比蘭的反叛(16-18節)、拜金牛犢(19-23節)、因探子報惡信而反叛上帝(24-27節)、巴力毗珥的犯罪(28-31節)、米利巴(32-33節),再進入《士師記》所記載的惡性循環:百姓不忠、上帝搭救、百姓更大的不忠(106:34-46)。所有事件都可以在摩西五經和《士師記》中找到相關的經文記載,本詩也許直接按照經卷敍事的方式來描述事件。雖然從紅海到士師時期的敍述總體上是按順序的,然而詩人沒有嚴格按照摩西五經的時間順序,來敍述這個期間所發生的事件。也許最簡單的解釋是(另見第105篇注),本詩並不像敍事經卷那樣需要符合年代順序。

106:6 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本節是整個事件清單的主題和中心。這裏所述的罪、,表明以色列百姓的不忠心。完全有可能的是,正在誦唱本詩罪的這一代百姓,並沒有作過招致他們被擄(47節)的不忠的惡事。然而,本詩把當前這一代歸到他們的代表(他們的祖宗)之內,從而將當前這一代納入到他們祖宗的罪中(見申1:20-21注;參類似的認罪禱告:拉9:6-15;尼1:5-11;但9:4-19,所有這些認同過犯的禱告都表達一種跨代聯結的思想)。“我們犯罪” 這個說法源自所羅門的禱告(王上8:47)。

106:7-12 第一件事發生在紅海岸邊(出14:10-31),跟隨摩西的以色列百姓看到埃及追兵越來越近,詩中說他們不明白上帝的奇事,並行了悖逆。這表明他們的反應已經超過對埃及人的合理恐懼,從而證明他們心存不信。儘管如此,上帝因自己的名拯救他們為要彰顯祂的大能(對以色列,出6:7;也對列國,出14:18)。拯救救贖(106:10)等詞來自《出埃及記》(出14:30,15:13),講述上帝所行的奇事,為要搭救祂的全體百姓,以及建立他們敬虔生活所需要的條件。結果是,他們才信了祂的話(參出14:31)並歌唱讚美祂(參出15:1)。

106:13-15 令人傷心的是,以色列百姓等不多時……就忘了上帝的作為,再次退後,對上帝不忠(參7節),以致他們在荒地試探上帝(一項可憎的罪;參民14:22)。在《出埃及記》中,這一事件並非緊隨前一事件。大起欲心是指民11:4、31-35所記載的那件事,發生於基博羅哈他瓦(希伯來文意為 “貪欲之人的墳墓”)。這裏的心靈軟弱(原文直譯:萎縮病)被稱為 “最重的災殃”(民11:33),導致許多以色列人死亡,表明上帝不喜悅這個祈求背後的不信。

106:16-18 接著的事件是由大坍亞比蘭領導的反叛(民16:1-40),很明顯,他們有利未人可拉作為他們的首席發言人。可拉出言反對摩西和……亞倫,他提出的具體問題是亞倫稱為者的方式,是否與全會眾的聖潔有所不同。這些人出於嫉妒,反抗上帝設立的發言人摩西。這種情況發生在上帝百姓的領袖中間,是不可容忍的,因此上帝嚴厲地審判他們:地裂開吞下各陰謀者的帳棚,並且有火……發起,燒滅那些膽敢違反祭司要求的人(民16:31-35)。本詩和《民數記》都沒有提到百姓因此相信上帝。

106:19-23 現在講到何烈山……牛犢,鑄成的像,“金牛犢”(出32:1-14)。百姓竟然做出如此令人厭惡之舉,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忠:他們忘了上帝他們的救主,祂曾在埃及行大事(參106:7、13)。摩西在上帝面前站在破口(《和》注;這幅圖畫描繪一個人冒著性命危險,堵住城牆上的破裂之處;參尼6:1;結13:5,22:30),使上帝的忿怒轉消,不至滅絕以色列人;摩西懇切地為他們代求,懇求上帝記念祂的應許和名聲(出32:11-14)。

106:20 將他們榮耀的主換為,在羅1:23,保羅用這句話來描述外邦人拜偶像:百姓 “將不能朽壞之上帝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參耶2:1)。以色列人這樣做就顯得更加愚昧。

106:24-27 現在,這份令人悲傷的清單記述十三個探子窺探了應許之地、回來報信時所發生的事(民13:32~14:38),其中十個探子報了 “惡信”,使以色列人心生畏懼。結果,他們又藐視那美地,不信祂的話,他們拒絕了上帝要他們進入並征服迦南的命令。本詩與摩西的記述相符,指出百姓基本的問題是不信(參民14:11)。在摩西五經中,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現在,一代人必倒在曠野(參民14:32;參詩95:11),以色列必繼續漂流38年,並由他們的兒女承擔征服的使命。這個詩節以誦唱者現狀的不祥預示結束:正如上帝使以色列人倒斃在曠野,同樣,祂也要叫他們的後裔倒在列國之中,分散在各地(參106:47)。

106:28-31 這段詩歌記述以色列人與巴力毗珥連合的一段時間(民25:1-15)。百姓參與祭死神的活動,向無生命的摩押神明獻祭(見民25:2),也有其他不道德的行為,敗壞上帝的百姓,破壞他們在世上履行召命的能力(民25:1、6)。因著非尼哈及時而嚴厲的行動,才止住上帝的忿怒,止息在以色列人中間流行瘟疫(見民25:7-8注)。這件事算為非尼哈的義,指上帝視為一個守約的行為(並非律法狀態上的義;見申6:25注),這使他的家族世世代代直到永遠擁有祭司的職分(民25:13-14)。

106:32-33 在米利巴水,百姓抱怨沒有水喝,指責摩西不該把他們帶出埃及,他們顯然忘記了摩西自始至終擔當上帝的發言人(民20:2-13;見該處注釋)。他們的不信導致摩西說了急躁的話(疏忽冒失,沒有憑著信心行事),因此失去進入應許之地的權利。這是清單中最後一件記載於摩西五經的事。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