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 Haggai 2 (3.7.25)

研經題目:
1. 試設想荒涼的光景和百姓的沮喪(3節)。但哈該用信心的眼睛所見的遠景是怎樣呢(4~9節)?他根據什麼理由重新向他們保證,並把他們的眼光扭向什麼遠象呢?
2. 10~19節。哈該怎樣表明:(a) 在成聖的生活中必須避免接觸不潔之物,並且 (b) 光靠著接觸聖物是不夠的呢?今日我們也有可能自欺,正如哈該時代的猶太人所行的一樣嗎?比較提後二19~22。
3. 人間一切把上帝置諸腦後的活動和組織,其命運如何,什麼樣的工作會存留,做什麼工作的人從他們開始工作之日便蒙福呢?比較約壹二17。耶和華震動天地之時,為什麼所羅巴伯卻完全無恙呢?
注:
23節。「為印」:是尊榮和權柄的一個表記。比較耶廿二24。
接下來,請讀撒迦利亞書。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1-9 這殿先前和後來的榮耀。這是第四個信息,哈該在這裏鼓勵士氣低落的百姓。比較聖殿過去的榮耀與現在的荒涼,難免讓人感到沮喪(2:1-3)。先知用過去的經歷呼召百姓做工(2:4-5)。從前上帝曾感動以色列人建造會幕,現在祂也要感動列國資助以色列人重建聖殿(2:6-9)。
2:1-3 比較過去和現在。上帝挑戰那些見過所羅門聖殿輝煌的人,要他們比較聖殿過去和現在的狀況。
2:1 七月二十一日,這時是大流士王第二年,即主前520年10月17日(參12:1),住棚節的最後一天或前夕(王上8:2),百姓很可能是用一點有限的出產來慶祝(1:10-11)
2:3 存留的(希伯來原文sha’ar)和“剩下的”(希伯來原文she’erit,2節)是雙關語。在存留的人當中,仍記得166年前所羅門聖殿被毀時的情景(參拉3:12),有些已經七十多歲,甚至更老。這殿,失去聖殿和土地,證明百姓因不遵行聖約而受到詛咒(王上9:6-9)。榮耀在本書有兩個意思,這裏和1:8意指尊貴、非凡;在2:7應指“耶和華的榮耀”(祂特別的臨在),此榮耀“充滿”聖所(王上8:10-11;參出40:34-35)。豈不在眼中看如無有嗎?百姓可以看到,重建的聖殿無論在材料和規模上,都遠不如所羅門聖殿。
2:4-5 按照過去的經歷行動。這裏呼召所有人,無論領袖還是百姓,都要靠著上帝的力量前行。
2:4 雖然如此,先知在這個轉折語之後使用了一系列的祈使句,促使百姓從反省過去轉到現在的行動。正如從前一樣,上帝的同在(我與你們同在)是他們面對悲觀處境仍然繼續作工的基礎(參1:13-14)。
2:5 上帝命令他們不要懼怕,是根據祂親自同在的保證:我的靈住在你們中間。這是《舊約》中一個十分強而有力的聲明,表示上帝一直與祂的百姓同在。從前百姓怎樣甘心樂意地奉獻才幹、時間和物品來建造會幕(出25:1-3、8,28:3,35:4-5、10-11),先知勸勉他們現在也當為了重建聖殿,來奉獻自己的力量,履行聖約的責任。
2:6-9 上帝的殿復興的景象。前文有上帝同在的應許,這段經文有為建殿提供材料的應許,甚至展望上帝要以更大的榮耀與祂的百姓同在(9節)。
2:6 萬軍之耶和華在6-9節出現了四次(在希伯來原文中出現了五次),強調上帝在萬事萬物上的至高主權,包括聖殿用什麼來裝飾(見1:2注)。我必……震動,同一個動詞也出現在2:21,在希伯來原文中的意思是“我將會震動”(見珥2:10注;參該2:21;來12:26-27)。在這裏的上下文中,“震動”主要不是指未來的審判,而是指上帝即時的介入,祂要為當前的工作提供幫助(參2:7-8)。
2:7 上帝應許要震動萬國(也要“震動天地”,6節)。這震動的結果是,列國將奉上萬國的珍寶來裝飾聖殿;不僅如此,上帝還要使祂的殿滿了榮耀,即充滿祂的同在。在上下文中,這個神諭的重點是預言的即時應驗。此外,從《新約》的視角來看,許多人認為這裏為日後的事件做了鋪墊,這些事件將要在基督道成肉身,以及在末世基督再來時顯明出來,例如當耶穌在約2:20-21稱自己的身體是“這殿”,又如《啟示錄》提到在那一日,耶路撒冷全城要被上帝的同在充滿:“因主上帝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於那城”(啟21:22、24)。
2:8 地上萬國的所有財富最終都歸上帝所有: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因此,這一切都應該按照上帝的意思來使用。
2:9 這殿后來的榮耀,這句話的最終應驗,要從更廣大的救恩歷史的視角來看。在把聖殿重建為一個平安(shalom,安居)之地的過程中,猶太人和外邦人的財產都被徵用了。以西結也在異象中看見聖殿是一個醫治的地方(結47:1、12;參啟22:2)。《新約》的“奧秘”就是屬靈的新聖殿,由萬國萬民組成(林前3:9、16-17),這個新群體是上帝在世上的拯救工作的焦點(弗3:8-10)。到最後,因有萬軍之耶和華和羔羊親自同在,這個象徵上帝與百姓同在的聖殿,將要變得黯然失色(啟21:22-26)。
2:10-19 省察自己的行為:聖潔與污穢,悔改與祝福。這是第五個信息,上帝使用禮儀上聖潔與污穢的狀況做類比,讓百姓省察自己在上帝面前的真實景況(10-14節),思想這種景況與重建聖殿之前農產歉收之間的關係(15-17節),並思想聖殿開始重建以來,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18-19節)。
2:10-14 類比:聖潔與污穢。哈該利用向祭司發出的問題(參1:4,2:3)和一個類比,敦促百姓省察自己在上帝面前的不潔(14節)。
2:10 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即主前520年12月18日,是重新開工建殿三個月的紀念日。這個神諭是在撒種期間臨到哈該的。
2:11 祭司有責任裁決有關儀式和律法(希伯來原文Torah;利10:10-11;申17:8-13)的事。
2:12 聖肉,指獻祭的肉(耶11:15)。當時的以色列百姓認為,聖潔能從一件聖物轉移到人或其他物品上面(利6:27)。哈該質疑聖潔能否從第二件聖物轉移到第三件物品上。
2:13 死屍,聖潔不能藉著間接的接觸而獲得,但是因為接觸死屍而被玷污的人,卻會玷污他摸過的所有物品(利22:1-9;民19:11-13、22)。這些物的哪一樣,可能指2:12提到的食物。
2:14 他們手下的各樣工作,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潔的(參17節)。在壇上(《和修》“在那裏”),指聖殿。不潔淨和污穢不是因為所獻的祭物不合宜(拉3:3-7),而且因為他們允許一具招致毀滅的“屍體”(未完成的聖殿)留在他們當中。
2:15-17 省察重建聖殿之前的生活:你們沒有回轉。上帝呼籲百姓思想他們開始重建聖殿之前的經濟狀況。過去的農產歉收並沒有令他們悔改。
2:15 追想(直譯:把心放在;參18節[2次]),他們當一邊展望上帝正在做的新事,一邊思想過去的經歷。沒有一塊石頭壘在石頭上(“壘在”《和修》作“放在”),“放在”這個動詞語帶雙關(希伯來原文sim,譯作“追想”和“壘在”),表明當時百姓內心的狀況,與重新開始建殿之前的共同經歷(16-17節),二者是相互關聯的。
2:16 在那一切日子(《和修》“那時你們怎麼了?”),建殿工作停滯不前,與百姓預期農產豐收卻希望破滅(1:6、9),兩者有著直接關係。
2:17 我……攻擊,父親出於愛而嚴厲管教孩子,卻毫無效果(申8:1-5,30:1-10;來12:7-11)。旱風、黴爛,這裏列舉聖約中的一些詛咒(申28:22;王上8:37;摩4:6-9),描述農作物遭遇災害的範圍(熱和潮濕)。仍不歸向我(參摩4:9),百姓走“向”(希伯來原文‘el)他們失敗的農業生產(2:16),卻沒有“向我”(希伯來原文‘elay),即他們沒有回轉歸向上帝。
2:18-19 追想開始重建聖殿以來的生活:我必賜福。上帝呼籲百姓思想他們開始重建聖殿以來的經濟狀況。環境看起來仍然很淒涼,但這裏提到對百姓生活至關重要的四種農作物,表明上帝的賜福即將來到。
2:18 立……根基的日子,大概指主前520年恢復建殿的工程,那時有一個正式的奠基儀式,而不是指主前538年開始和其後被擱置的初步奠基工程。
2:19 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這些夏末收成的重要農作物,與前文提到的12月底的日期正好吻合(見10節)。倉裏有穀種嗎?雖然上帝的百姓已經撒種,但要到數月以後才有收成,因此上帝在這裏應許他們必有大豐收。建造聖殿的工作已經重新開始,證明百姓確實再次向上帝忠誠奉獻,回到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們應該定今日為上帝應許的日子,上帝已經應許說:我必賜福與你們。雖然上帝沒有義務因為百姓的順服而賜福給他們,但這句話是預告一個更美好的明天,過去十幾年農產歉收的光景將要結束(參1:6-11)。
2:20-23 所羅巴伯:上帝的印章戒指。這是第六個也是最後一個從上帝來的信息,補充了前面的記載,並在同一天臨到哈該(10、18、20節)。這裏從追想過去和省察現在(10-19節),突然轉到有關未來王室的異象。在這個異象中,天地震動,列國傾覆,敵軍滅亡。這個異象的重點最終放在上帝君王的作為之上,祂彷彿戴著一枚印章戒指,手中握著給大衛家的應許,就是大衛家將要藉著所羅巴伯得復興。在這個短短的段落中,上帝有七次作為動作的主體,表明祂正在行動。
2:20-22 列國的滅亡。在這段經文中,至高無上的上帝警告列國列邦,毀滅就要來到。
2:20 二次,這是假定本節的日期與10、18節相同,並將20-23節和10-19節明確地聯繫在一起。
2:21 震動,前一次震動是為了聚攏列國的財富(6-7節),這次震動的意義更廣,表明列國的毀滅即將來到。
2:22 傾覆,一些政治實體在上帝的作為下徹底毀滅。戰車……騎馬的敗落,暗指法老軍隊的滅亡(出14:22-29)。弟兄的刀,地上一片混亂,上帝百姓的仇敵竟自相殘殺(結38:21)。
2:23 大衛家復興的景象。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耶和華說”這個短語在希伯來原文中重複了三次(參《和修》),強調上帝的作為。我僕人,這個稱謂用來稱呼上帝揀選去執行指定任務的人,尤指大衛本人和一位完美的大衛譜系君王(撒下3:18;詩89:3;賽49:5-6;結34:23-24)。到那日,是先知書常見的用語,這裏把上帝的行動定於未來一個不確定的日期,即“耶和華的日子”(賽2:11-20;見摩5:18-20注;參珥2章;亞14章;另見1356頁圖表“先知書論述的“耶和華的日子”)。印,即印章戒指,用以證明王權和擁有權。像君王用印章戒指封蓋法律文件那樣,上帝也要透過祂的王室代表,在全地印上祂真實的印記。所羅巴伯的祖先從前被上帝廢棄了(耶22:24-27),現在這位上帝君王要以所羅巴伯為印章戒指,重新戴在自己手上。上帝藉著大衛家賜福祂的百姓和賜福全地的應許,仍然有效(參太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