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 Revelation 3:1~13 (3.12.9)

研經題目:
1. 1~6節。撒狄的基督徒出了什麼毛病,需要什麼來糾正這種情況?情況的改變與更佳的生活有賴於誰的行動呢?我們的光景是否全然相似呢?
2. 在7~13節裏面證明基督徒的哪一種特質是不可少的呢?這種特質應當要表現多久呢?運用這種特質的人就有什麼報賞?
注:
8節。「一個敞開的門」:即一個向外佈道的機會。比較林前十六9;林後二12。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3:1-6 給撒狄教會的信。撒狄城曾因守望者玩忽職守,兩次被敵人佔領。撒狄的歷史教訓成為鑒戒,用以告誡世人不要自滿,放鬆警惕(見3:2-3注)。在耶穌對撒狄教會的責備中,沒有具體指出攻擊從何處而來,但這個教會危在旦夕仍然沉睡,不知警醒。今天撒狄城中令人讚歎的羅馬時期遺跡,大多是在主後17年那次強烈的大地震後重建的。羅馬皇帝提庇留支持當地的重建工作,這為他贏得了很大的名聲。在約翰時期,撒狄的市政設施有劇院、體育館、一條大理石鋪砌的中央大道和多座神廟(尤其是宏偉的亞底米神廟)。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多次提到撒狄有猶太人居住(《猶太古史》14.235,259-261,16.171)。撒狄現存的許多猶太人銘刻也證實了這一點。
3:1 上帝的七靈(參1:4-6注),這個比喻用來描述向七個教會發出詔令的獨一聖靈(2:7、11、17等)。他也以“老羊的七眼”的形象出現,奉差遣往普天下去(5:6)。耶穌洞悉撒狄教會按名是活的,但實際上是死的。耶穌拿著代表眾教會的真實身份的七星。
3:2-3 撒狄教會靈性極度低落,幾近死亡,但基督召喚它警醒,堅固那將要衰微的(《和修》“快要死的”),回想並遵守教會所領受和聽見的信息,珍惜上帝的恩典,追求聖潔。如同賊一樣,這是《新約》常用的比喻(路12:39-40;帖前5:2-4;彼後3:10;啟16:15),說明人無法預知基督再來的時間。耶穌吩咐撒狄教會要“警醒”,使人想起兩次歷史教訓:主前547(或546)年,波斯王居魯士二世攻陷撒狄;主前214年,撒狄城再次被塞琉古王安條克三世佔領。這兩次淪陷都是因為城牆上的哨兵不警醒,沒有發現敵軍已偷偷潛入了他們以為固若金湯的懸崖和城牆。
3:4-5 撒狄教會還有復興的盼望,因為教會中仍有幾名警醒、沒有沾染污穢的信徒。他們沒有弄髒自己的衣服,象徵他們長久順服,坦然無懼。基督應許要把得勝者的獎賞賜給他們,使他們與祂自己相交(與我同行),穿上象徵得勝的白衣(參2:17注;另參7:14)。他們的名都記錄在生命冊上(20:15);基督還要在天父面前承認他們的名,因為他們曾在逆境中承認祂(太10:32)。
3:5 得勝者的應許有三個方面,是由“白衣”這個說法發展而來的:
1. 就像那些忠心的撒狄基督徒要從基督那裏得到白衣的一樣,其他克服異教社會污點的人,必“這樣”穿上白衣。
2. 此外,與基督的純淨關係得到了永恆的保證:“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在古代城市,公民的名字會被記在一個登記簿上,直到他們死亡;然後他們的名字要從生命冊上被塗抹或標註出來。這種觀念也出現在《舊約》中(出32:32-33;詩69:28;賽4:3)。從被記錄在上帝的生命冊(或義人冊)的觀念,產生出屬於上帝的永恆國度或擁有永生的感覺(但12:1;路10:20;腓4:3;來12:23;啟13:8;17:8;20:15;21:27)。基督說祂永遠不會把得勝者的名從生命冊上塗抹或刪掉,這是對死亡永遠不能使我們與基督和祂的生命隔絕的最有力的肯定(羅8:38-39)。一個因信而記在生命冊上的人,會因忠心而留在其中,只有悖逆才會被塗抹。有一些證據表明,若一個人被判有罪,他的名字可以在死前從城市登記冊上刪除。在第一世紀,忠於基督的基督徒不斷受到威脅,被打成政治和社會叛徒,然後剝奪公民身份。但只要他們保持對祂的忠誠,基督就會在祂永恆的國度裏,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永恆的、安穩的公民身份。
3. 最後,基督向得勝者承諾他們必將“在我父和我父眾天使面前認祂的名”。“認”(homologeō)是一個強有力的詞,指在法庭上的宣認。正因基督在天父和祂的天使面前承認我們的名(暗示我們與祂的關係),就保證了我們的天國公民身份(太10:32;路12:8)。
因此,終極而言,重要的不是我們被世上的社會所接受,而是我們與基督的關係是真實的,因此在即將到來的國度裏會得到祂的贊許。(EBC)
3:7-13 給非拉鐵非教會的信。主後17年,非拉鐵非城發生地震,羅馬皇帝為災後重建工作提供了援助。為表達謝意,非拉鐵非曾一度改名為新凱撒利亞(意即“凱撒的新城”),但耶穌應許要賜給這個受苦的教會以更加尊榮的名號:“我上帝的城”、“新耶路撒冷”(12節)。非拉鐵非毗鄰一個肥沃的山谷,尤其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在非拉鐵非出土的銘刻顯示,當地人崇拜宙斯和赫斯提,早在第1世紀就開始崇拜羅馬皇帝。在附近一個小鎮出土的銘刻顯示,鎮上有一座猶太會堂。早期教父伊格那丟(約主後110年)曾寫信給非拉鐵非不信主的人。在坡旅甲殉道期間(約155年),他們也遭受患難。
3:7 耶穌拿著大衛的鑰匙,表明祂擁有允許或拒絕人進入上帝國度的權柄;祂的決定沒有人能更改(參賽22:22;太16:19)。
3:8 一個敞開的門,對保羅來說,“敞開的門”是傳道的機會(林前16:9;林後2:12;西4:3);這裏可能也有此意。然而,那些被拒於猶太會堂門外的基督徒,將要在上帝的殿中作柱子(3:12),因此,耶穌大概是向他們展示那扇通往天上聖所的“敞開的門”(4:1)。一點力量,就像士每拿信徒在物質上貧窮,但在靈性上富足一樣,非拉鐵非信徒雖然軟弱,卻仍堅守基督的道(3:10-11)。
3:9 撒但一會的(《和修》“撒但會堂的”;參2:9)成員自稱是猶太人,但他們逼迫基督徒,這恰恰是在服事上帝的仇敵。正如以賽亞先知預言外邦人要在以色列人面前下拜一樣(賽45:14,49:23),基督要讓這些逼迫信徒的人在基督徒腳前下拜,承認基督已經愛基督徒。
3:10 基督應許,在世人受試煉的時候,祂必……保守那些遵守祂的道的人免受試煉。因為這試煉是臨到普天下人的,所以《啟示錄》似乎是預言在世界終結之前,教會將要遭受一個短時期的殘酷迫害(見19:19,20:7-9)。那時上帝的忿怒會不斷加劇,臨到“普天下人”。“普天下人”指悖逆的人類(6:10,8:13,11:10,13:8、12、14,17:2、8)。耶穌未曾應許信徒可以免於受苦或殉道,卻應許會保守他們脫離祂的忿怒,使他們的殉道變為勝利(6:10-11,12:11)。很多秉持災前被提論的解經家認為,將來確實會有一段大災難時期,這節經文是指基督將在這時期開始之前,把信徒帶離這個世界。其他解經家則認為,這是指上帝應許說,祂會信實地保守那些在即將到來的審判中忍耐的信徒,但不是指上帝要在那時把信徒帶離世界(參雅1:27,那裏的希臘文短語和這裏相似,但不完全相同,而那裏也不是指脫離世界)。
3:12 作為上帝聖殿的柱子,得勝的人刻有上帝的名,永遠不會離開上帝的面,因為這樣的人要以大衛王室繼承人的身份(3:7),住在上帝的新耶路撒冷(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