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經材料
教會:上帝的子民
THE CHURCH: THE PEOPLE OF GOD
原著:E. Clowney, The Church,第二章。林慈信編譯
(編按:限於篇幅,請自行查考經文)

舊約的故事:上帝呼召、拯救祂的子民
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是關於上帝救贖之愛的故事。這個故事始於伊甸園,上帝應許女人的後裔將壓碎蛇的頭(創三15)。緊接著,是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為要向祂的子民顯明祂不變的旨意(來六17)。
教會的故事從以色列──舊約時代上帝的子民──開始。上帝逐步向祂的子民啟示,祂要為祂的子民成就什麼,祂與子民的關係如何。
上帝是這樣呼召亞伯拉罕的:(1) 上帝應許賜福給他; (2) 使他成為大國; (3) 使他成為地上萬國的祝福。
然後,上帝呼召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在西奈山上與他們立約;祂賜以色列人應許之地,在耶路撒冷膏立大衛為王。因以色列人犯罪,上帝的審判臨到他們,使國分裂,以色列與猶大都被擄。可是,上帝並沒有撇棄祂的子民。
先知們更新了上帝主權的宣告(claim),預言上帝有一天要恢復、更新以色列。上帝應許以色列:(1) 要使他們從死裡復活; (2) 要使他們回歸; (3) 要使他們成為列國的見證。為了成全祂的應許,上帝自己必須親自降臨:要在他們的心中行割禮,與以色列立新的約(賽四十10-11;耶卅一33-34;結卅六25-28)。
新約的故事:上帝來,拯救祂的子民
時候滿足,耶穌基督來到世上:(1) 成為上帝應許的彌賽亞;(2) 是被膏立的大衛的後裔;(3) 祂更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基督呼召門徒,建立祂的會眾。上帝的子民,成為基督的子民,是祂國度的產業。基督復活之後,吩咐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等候,直到他們從父領受所應許的聖靈。祂在五旬節時,充滿聚集的門徒,建立「新的約」的教會。
上帝眼中的教會,我們眼中的教會
根據聖經,教會是:(1) 上帝的子民;(2) 基督的會眾,基督的身體;(3) 聖靈的團契。
每一種教會傳統都曾偏向一種觀點:(1) 改革宗教會強調教會乃是上帝的子民; (2) 強調聖禮的教會(聖公會,羅馬天主教)強調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3) 五旬節派、靈恩派教會,強調教會乃是聖靈的團契。我們都有可能是「井底之蛙」。
要重新審視聖經的教會觀,從三一真神的角度來看最為適合。
在上帝啟示的歷史中,舊約中上帝的子民,成為彌賽亞的教會,聖靈的團契。聖經的教義,並不像貨櫃中的貨物,可以彼此分隔;新乃是從舊而出,如同花朵是從花苞而來。聖靈的降臨,成全了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外邦人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加三14﹐29)。基督的身體在聖靈來臨之後,才完全地實現﹐就如在基督成就救贖之後,罪人才成為上帝真正的子民,是由新約的寶血所灑。
教會是上帝的子民
彼得從舊約經文(出十九6;賽四十三20-21;何一6、9,二1)織成一副圖畫來形容教會: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前二9-10)
罪破壞了上帝與祂子民的關係,以色列人成為「羅阿米 [非我民] 」(何一9;太廿一43)。可是,上帝成就了藉何西亞賜下的應許。因著上帝的恩典,以前原是「非我民」的,不論是背約的以色列人,或是約外的外邦人,現在都成為上帝的子民,得蒙祂的憐恤(何一10)。如今他們一起敬拜上帝,就是召他們出黑暗、入光明的那位。
上帝的子民是屬祂的,是祂的寶貝。教會的定義是:屬於上帝的一群,「我要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利廿六12)。聖經用不同的字眼來形容這關係。以色列乃是:上帝的兒子,上帝的妻子,上帝的葡萄樹,上帝的羊群。
在新約中,教會乃是:基督的羊群,真葡萄樹的枝子,基督的新娘﹐基督的身體﹐基督的殿﹐聖靈的居所﹐上帝的家。
上帝在西奈山上,與以色列人立約,領他們(claim)作屬民。新約形容教會所用的字,主要是 ekklesia,可以回溯到西奈山上立約之日。
上帝的會眾
希臘文舊約用Ekklesia來翻譯希伯來文的qahal一字,用來指「會眾」(assembly)。馬太用ekklesia來記錄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的話:「……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ekklesia)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Ekklesia 和 qahal 都用來指一個實際的「會」(assembly),不只是一個「聚集」(congregation;不論是否真的聚集在一起)。教會被稱為「會」,是否只因為它其他任何團體一樣有聚會呢?保羅沒有用 ekklesia 來形容基督徒的聚會。(林前十四19﹐28﹐34)。路加也用這詞:以弗所城的書記提醒群眾,他們可以在合法的集會(assembly)上提出控告(徒十九39)。
大會之日
耶穌用 ekklesia來稱呼教會,是富有舊約豐富的意義的。以色列人是上帝呼召的會眾。上帝在西奈山上召聚他們到自己面前,與他們立約。上帝以「鷹翅」領他們到自己面前(出十九4)。被救贖出埃及的人,在「大會之日」(the day of assembly)聚集在西奈山上(申十4,十八16)。以色列是被召的會眾,因為他們在上帝面前聚集,在上帝面前站立(申四10)。
以色列人後來的聚集,記念了當年的「大會之日」。祭司們用銀子作的兩枝號角。呼召以色列人來到上帝的會幕門口(民十1-10),正是回應上帝以號角召聚西奈山的會眾。上帝呼召祂的子民到祂面前,重新與他們立約(例如約書亞記廿四1,25)。以色列人每年三次聚集過節(利未記廿三章)。先知描述未來上帝同在福分:他們宣告末日將有大節日,連外邦人也會參與(賽二2-4,五十六6-8;珥二15-17;參詩八十七篇)。
上帝的會眾包括「眾聖者」:天上的天使,和地上的聖徒。當上帝在西奈山上呼召以色列人到祂腳前時,是與千萬天軍一起同在(申卅三2-3;詩六十八17)。
從西奈山到天上的城:我們來到上帝的城的聚會
希伯來書的作者,將上帝在西奈山的顯現(epiphany)帶到更榮耀的高峰。上帝雖然在西奈山上的火與煙中顯現,與被贖的以色列民相會,祂並沒有以西奈山作為自己永久的居所。祂引領以色列民經過曠野,到錫安山。上帝在錫安山上建立祂的居所:祂使祂自己的榮耀充滿聖殿,呼召子民來過節。可是,希伯來書提醒我們:連耶路撒冷都不是上帝至終的城。「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來十三14)上帝的子民不再在耶路撒冷聚集;他們現在在永生上帝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敬拜(來十二22)。地上的耶路撒冷城,只不過是天上耶路撒冷的影子。西奈山是用物質的火焚燒,在天上是以上帝親臨的火來焚燒(來十二18﹐29)。我們可以坦然地來到天上的聚會,坦然參與天使天軍和被贖的一群的讚美。我們可以坦然來到上帝的面前,就是審判眾人的上帝,因為耶穌基督,我們的大祭司,為我們開了又新又活的路。在天上筵席聚會之日,我們來到耶穌面前,來到祂所撒的血──新約的寶血面前。
在這個聚會中敬拜,就是加入上帝的 ekklesia。我們在地上聚集,因為我們已經在天上聚集:在耶穌那裡聚集(來十25)。基督徒與在榮耀中的聖徒們同享產業(西一12)。他們的生命,已經在天上,與基督一起(西三1-4)。基督乃是祂的身體的頭,如同天上的聚會一樣(西一18;參弗一3﹐二5-6;腓三19-20;加五25-26)。哥林多信徒們聚會的時候(林前一2;十一18;十四26,28),他們是與各地呼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的人一同敬拜(林前一2)。
我們不只是來到我們復活的主那裡聚集;祂也藉著祂的靈,來到我們的聚會中。兩三人奉祂的名聚集,祂就在那裡(太十八20;廿八20)。教會就是主同在的地方:不只因為祂無所不在,而是因為祂特別地同在。祂的同在使天使呼叫:「聖哉!」;使聖徒呼叫:「被殺的羔羊是配稱頌的!」也使罪人謙卑下來,承認:「上帝真的在你們中間!」(賽六3;啟五12;林前十四25)
因為主真正的會眾是在天上,因此,在地上的會眾有不同的形式:家庭教會,城市教會,與普世教會等。就算是兩三人奉祂的名聚集,祂也在他們中間。
上帝的居所
當上帝將祂的聚會從西奈山移到錫安山的時候,祂教導了另一個原則:上帝不只是來與以色列人相遇,而是要與他們同住。西奈山是在曠野的相遇處。耶路撒冷乃是祂的居所。可是,就算在西奈山,上帝已經賜下祂居所的形象,就是會幕。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之後,摩西到西奈山頂領受上帝的律法,同時領受會幕的設計。會幕乃是以色列營地的中心,上帝要住在那裡。
四十日之後,摩西下山,看到以色列人全面背逆上帝:違背律法,敬拜金牛犢。這個背逆的代價是幾千人的死亡。然後,上帝提議用另一個方法與以色列人同在,不再藉著會幕。因為上帝的聖潔,和以色列人頑梗的罪,上帝若住在他們中間,對他們來說是太大的威脅。替代的辦法是:藉著上帝的天使,上帝走在以色列人前面,趕走迦南人,賜他們應許之地。這裡的改變,不是以天使代替上帝。天使與上帝一樣的「危險」,因為天使帶著上帝的名字(出廿三21)。這裡的改變乃是,上帝藉天使走在以色列前面,不再住在他們的中間。上帝仍然會與摩西,在「會幕」(tent of meeting)門前會面,約書亞會住在那裡(出卅三7-11)。
這給摩西帶來了絕望!上帝若不住在他們中間,上去迦南地就失去了意義。上帝曾應許要將祂的名放在祂所選的應許之地,在那裡要與祂的子民同住。上帝在一個安全距離外,不是他想要的。摩西向上帝呼求:「求你顯出你的榮耀!」上帝聽了摩西的禱告。上帝賜下祂從起初就計劃的,將祂的榮耀顯現給摩西看。祂宣告祂自己的名:耶和華,滿有恩典與真理(出卅四6;參約一14)。最後,會幕終於建好了,上帝的榮耀也充滿著祂的住所。
因為以色列人的心實在是剛硬,而上帝是聖潔的(出卅四7),會幕的設計讓上帝與人之間有一定的隔離。上帝住在幔子的後面,象徵祂與犯罪的以色列全營隔開。可是,會幕還是提供了來到上帝面前之路。罪人把他們要獻的祭帶到壇前;祭司帶著贖罪的血,進到聖所;大祭司在每年的贖罪日,進到至聖所,把贖罪的血灑在約櫃上,約櫃是上帝寶座的象徵。
會幕和後來的聖殿,宣告著上帝的聖潔,和獻祭的必須──上帝對罪的忿怒是必須平息的。可是建造上帝的殿也是同時宣告,上帝接納祂的子民為自己的產業,他們是屬祂的子民,祂是他們的上帝,都因為祂的恩典(出卅四9;利廿六11-12)。上帝的同在,使以色列民與所有其它的民族分別出來(出卅三16)。
他們是祭司的國度(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出十九6)。
上帝的選民
上帝為什麼呼召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奈山上聚集他們立約?上帝為什麼選擇住在他們中間?彼得引用舊約的回答,來描述新約的教會。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上帝領(claim)他們做自己的產業。上帝揀選以色列人,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好處:
耶和華專愛你們,揀選你們,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原來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又因要守他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就用大能的手領你們出來,從為奴之家救贖你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手。(申七7-8)
這裡的重複,是多麼的美!上帝專愛他們,只因……祂愛他們!上帝的揀選來自祂自己的美意,不是因以色列配得什麼。上帝必定成全祂起誓所應許的事,就是向祂揀選的列祖所應許的事。上帝顯明了祂永恆的旨意,祂要揀選自己的子民,這揀選的原因都在祂自己裡面。
上帝揀選祂的子民其中的一個理由,是要他們服事祂。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好叫地上的萬國都因他得福。他揀選以色列民,要他們向列國宣講祂的救恩(詩六十七2)。可是上帝不是因為祂能使用以色列人,所以揀選他們。上帝並沒有揀選靈性健康的。祂所要求的條件只是:軟弱的,愚拙的,無有的,好叫人在祂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6-31)。上帝領(claim)以色列人,不只是作自己的僕人,也作祂的頭生子,祂的新婦,祂眼中的瞳仁(出四22;結十六6-14;申卅二10)。他們在上帝面前的地位,都因祂白白賞賜的愛。
可是,讓先知憂傷的是,上帝的選民藐視祂的聖潔,敬拜偶像,背約,輕忽祂的揀選。所羅門王獻聖殿之後,在橄欖山上、聖殿之上設立摩押神的祭壇(王上十一7)。上帝施行審判,帶來了大災難;祂傾倒祂「約中的忿怒」(利廿五25)。亞述國將北國(以色列)一掃而淨。南國(猶大)也被擄掠到巴比倫。先知以西結看見上帝榮耀的雲柱從聖殿上升,與被擄之民一同東移(結十一23;參結十一16)
以色列從此就沒有前途了嗎?被擄時期的先知以西結,看見了恐怖的異象。經過大殺戮之後,上帝的子民只剩下山谷裡滿地的骨頭。上帝問:「人子啊,這些骨頭能活嗎?」(結卅七3)以西結回答說:「全權的主啊,只有你知道。」上帝吩咐他,他便呼叫:「枯乾的骨頭,聽耶和華的話!」上帝的靈在死亡之穀中帶來生命。上帝復興(蘇醒)祂的子民,更新他們。祂使以西結看見新聖殿的景象:新的殿代表上帝與祂的子民同住(以西結書四十~四十四章)
上帝透過眾先知的回答是:祂的審判不是徹底的,也不是至終的。審判不是徹底的,因為上帝要留下餘種(雖然這餘種乃是枯乾的骨頭!)被擄之前的先知強調:留下的餘種是多麼的小(摩三11-12)。上帝要拾起被分散的餘種,祂要把他們從死亡之門聚集。
上帝的審判不是徹底的,也不會是至終的。祂不單留下他們,祂還要使存留的余種更新,潔淨他們。被擄的磨煉會領他們認罪,好歸向祂(何五15~六3;耶三12-14;利廿六40)。祂要將祂自己的靈賜給他們,以肉心取代他們剛硬的石心(結十一19,卅六26-27),與他們立「新約」(耶卅一31-34)。上帝必施行祂的公義,砍下以色列的驕傲,可是從樹根有枝子長大,成為大樹,列國看見它必聚集(賽十33~十一12)。
復興,更新,與外邦人加入餘種的行列
上帝更新祂的選民,不只是恢復(復興)他們;祂要召聚外邦人中的餘種,參與祂子民的餘種。以色列人背約,在上帝所應許的權益上已經棄權。他們已經不配成為上帝的子民(何一9)。以色列人的被贖,只能出於上帝全然的憐憫,而這個憐憫,也同樣要施行在外邦人當中。不單如此。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是要世界的萬國萬族因他得福。既然背道的以色列人沒有成全她的使命,上帝將用出人意外的方法來親自成全這事。以色列人的使命(呼召),將要在耶和華的真僕人親自來臨下得到成全。以色列曾被稱為上帝的兒子。上帝真正的獨生子必須顯現:祂就是女人的後代,亞伯拉罕的後裔,真以撒(應許之子),大衛的兒子,被召為上帝的僕人的那位。祂要坐在上帝的右邊。祂必要成全割禮的呼召(意義)。身為割禮的僕人,祂將再次肯定上帝賜給列祖的應許,即外邦人必因耶和華的憐憫,歸榮耀給祂(羅十五8-9)。
以賽亞書的「僕人之歌」,宣告了僕人獨特的身分,和祂與以色列全國的認同。這位個別的僕人將復興雅各的族類,使以色列的餘種歸回;祂的也要作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九6)。上帝要藉著祂成全祂在選民身上的旨意(賽四十九3)。因著僕人完全的順服和救贖的受苦,「新約」會被堅立。
因此,約的另一面必將實現。不只是耶和華的僕人將要來到,耶和華自己也必定來臨。以色列人的處境是如此絕望,只有上帝才能搭救他們。不只這樣,上帝的應許是那麼偉大,只有祂自己能成全。當上帝立新約的時候,祂必定在祂子民的心中行割禮(申卅6;耶卅一33-34)。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要認識耶和華,耶和華將與他們同在。撒迦利亞使歸回的被擄者舉目,不只看他們微弱的歸回。榮耀之日將會來到,耶路撒冷所有的器皿都會像聖殿中的器皿一樣;所有馬匹都帶著:「歸與耶和華為聖!」耶路撒冷城裡的最弱者,都像大衛王一樣剛強。在那日,王的形象將是怎樣?必定就是上帝眼前的使者自己(亞十二8)。
這榮耀是無可形容的,因為是上帝自己親自降臨!以色列的牧人失敗了,上帝必到來,親自做他們的牧人(結卅四15)。以色列的軍隊失敗了,上帝,神聖的戰士必來到,穿著公義的胸牌,和祂自己救恩的頭盔(賽五十九16-17)。耶和華的來臨與祂僕人的來臨,有著密切的關係:僕人帶著耶和華的名字(賽九6)。上帝的使者的來到,就是主的來到(瑪三1-3)。
當祂來的日子,必定召聚祂的子民,使他們永遠屬祂(結卅四11-12;結卅四23-24)。最後筵席(末日)的聚集,會歡迎外邦人加入上帝的子民當中(賽二2-4,廿五6-8,六十六20-21;耶三17)上帝的同在與榮耀,將取代約櫃(耶三16)。上帝對以色列的揀選必不失敗。上帝所留下的餘種,要在以色列選民中顯明祂的揀選。不是所有被稱為「以色列人」的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羅九6)。可是耶和華的僕人是祂所揀選的;祂要領回以色列的餘種,使他們作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九6)。上帝所揀選的僕人,上帝選民之盼望,要領(claim)他們成為上帝的屬民。
因此,上帝子民的故事領我們到耶穌基督面前:在祂裡面,舊的要成為新的,新的就是舊的(的應驗、成全)。
另參:
- 聖經詞條:教會(Church, the)
- 舊約聖經中的教會與以色列(Iain Duguid)
- 教會:新的約的彌賽亞社群(Michael Williams)
- 教會和以色列(Michael Horton)
- 教會與以色列:問題所在(Cornelis Venema)
- 神的以色列(Scott Clark)
One thought on “教會:上帝的子民(E. Clowney)”